Summer 2024 Internship Perspective — SDE/Cloud/DevOps

JasonHsieh 謝帛軒
12 min readJun 6, 2024

--

獨白

心裡很深刻地謝謝這一路上大家的幫助,謝謝我總是幸運地接受幫助。

然而,總覺得今年的社群媒體又更嚴重了。

大家開始一股腦兒的追逐社群上亮麗的貼文、流量,卻忽視很多時間社群帶給內心的痛苦與煎熬,因為社群上大家總放上自己對美好的一面,卻沒有人帶來最真實的那面,我還記得那段求職時間只要看到社群我就覺得非常痛楚,後來我才學會了放下手機,更多時間跟自己獨處。

光亮的背後,社群上總是充斥著誰又上了大廠、誰又上了很棒的頂流公司,我能理解很多人總是看到光鮮亮麗的一面,卻忽略有可能的偏誤,以及總是有了大廠結果的人說話才會相對有份量。但或許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是跟我一樣的一般人,不是頂尖的台灣公立大學,在這一路上也很希望透過努力可以得到一樣的結果。

最後的錄取的結果其實並不是大家熟知的大廠,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對大家來說我分享出來的經驗並非最好的參考,但我總覺得這更貼近多數人的經歷。這樣的結果,對我來說我已經不能再要求更多,在這個相對又比去年更艱難的市場(透過系所上的數據得知,比對去年以及前年的結果)。

另一方面,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好的反面例子,能夠透過幾個比較知名的公司,深刻地說面試需要好好準備。

Background:

Education: 
- 2020 FJU IM
- 2023 Fall UCI MSWE (Master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Experience:
- Application Consultant @ IBM
- Technical Assistant Intern @ Microsoft
- Technical Assistant @ Microsoft

Results:

Offer:
- Viant Technolody: Career Fair Resume(10/11) -> Resume(2/06) - > 1st Rej(3/29) -> HR(4/30) -> PS(5/02) -> VO 1st(5/06) -> Offer(5/07)
- Nihon Kohden America: Resume(4/01) -> PS(4/10) -> VO 1st(4/12) -> VO 2nd(4/15) -> VO 3rd(5/10) -> Offer(5/23)

Rejected After Interview:
- NVIDIA: Resume(08/11) -> HR(9/26) -> VO 1st(10/09) -> VO 2nd(11/06) -> Rej(11/18)
- Tesla: Resume(10/11) -> HR(2/12) -> VO 1st(2/20) -> Rej(2/25)

Rejected After WTF(HR or ???):
Branch, RapidSOS, ResMed(面試被結束因為找到人了)

一路從 2023/08 開始投遞實習的職缺,到後頭加上 LinkedIn Easy Apply, UCI HandShake 等其他求職網站,應該有600+(本來就記錄在 Notion上,後面就放棄了),主要投 Software Engineering, Cloud Engineering, DevOps。多數在履歷關就沒有了,少數有 OA 但沒面試,有面試的大部分是直接被撈出來的。

透過這數據也能了解,我其實是有兩家大廠的面試,足夠說明履歷上某種程度沒有問題,但到了面試關卡中就是我從以前到現在非常容易緊張與準備不足的關係了。

Resume Match

然而,這裡也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 Resume Match,姑且先不論過去的公司 Brand Name 經歷是否是被撈到的關鍵,NVIDIA 與 Tesla 這兩個 Teams 大綱來說,就是 Backend + Cloud/DevOps/CI,CD,這兩個也一直是我履歷上掛鉤的重點,主要就是透過過往的經歷專攻 Backend + Cloud。後來面試中也了解 Cloud 這塊對於 SWE 有多重要,因為在 Technical Deep Dive 終會問到不少類似 Microservices, APIs, Cloud, CI/CD, Network 的問題,若是能有所準備,是對於面試官來說判斷你能力是否夠廣的部分。

NVIDIA

NVIDIA 第一關面試主要是 Manager 的 45 minutes Technical Deep Dive,問到的是上述提到的 Microservices, APIs, Cloud, CI/CD 等問題,第二關 Live Coding 考了 JSON 相關的問題,但不能用 Third Party Libs,對於之前習慣用 Java 就有的 Libs 寫 Test 的我一開始沒什麼頭緒要如何處理。

但後來我還是邊嘗試邊說,面試官也有看 Code 然後提到知道我想做什麼,但後來似乎沒有他想要的解法,雖然暫定 45 minutes 的面試有繼續再聊到 1 hour,但過了兩個禮拜還是被 Rej。

Tesla

Tesla 面試是 Senior Engineer 考 Binary Tree 的問題,難度在 LeetCode 是 Medium 左右,也是邊說邊做了一半,跟面試官一起 Dry Run,後來結束前問他,他給的反饋是我在 medium 程度,然後跟他的交流對他來說不夠多,希望我之後面試可以多點交流,並在一開始拿到題目時先多講解一番,別那麼快直接做。

上述兩段經驗也可以看出我大公司的掛在 Live Coding,除了 NV 不是考 LeetCode 相關題,Tesla 的這關理論上應該要好好把握的,因為刷題確實可以讓熟悉度更上升,題目的數量也可以有機會涵蓋到面試。但我真的沒有很喜歡刷題,對我來說與其刷題,我更喜歡去看 System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這確實也讓我在面試中的 Technical Deep Dive 有更多內容可以說,但若忽略刷題重要性,真人面試關卡就會比較危險一些。

若是能夠重來,就希望更能提早準備這些題目,或許就更有機會了。

同場加映:Layoff?

結果就在二月中收到 Tesla Rejection 後,懊悔了好幾個月,五月突然看到新聞 Tesla 裁員的新聞,LinkedIn 上也是有人 Intern offer 被撕掉,後來再去看之前面試我的 Senior Engineer,赫然發現五月離開 Tesla。然後又看到 Texas Texas 那裡裁員兩千多人(面試的 Team 在)天哪,這是巧合嗎?或許這是一個能安慰自己的理由,如果有機會拿到,或許也被撕掉也說不定 :)

Nihon Kohden America

Nihon Kohden America 是一家在北美醫療儀器設備商,他主要 Summer Intern 在找 Software & Cloud Engineering。兩關 VO 面試分別是 Manager 與 Engineer,主要都在考 Cloud 與 Network 相關知識與技術,例如 AWS, VPN, Route Table, Request Per Seconds, Firewall, Load Balancing, Steps of Transferring between Cloud Providers, etc. 我覺得這種問題的難度不亞於 LeetCode,除了更偏向廣度的 Technical 問題,若有白板能力也可以表現出來,證明自己是有 Cloud Engineering/Design 的能力。

這間公司在面到 Final 前最後一關到 Final 隔了三個多禮拜,以小公司來說算是比較久了,猜測他是在消化一些 final candidates,後來才發到我身上。因為我中間寄送 follow-up 後來也沒有回覆,所以如果覺得被 ghosated 也還是別放棄最後希望。

Viant Technology

Viant Technology Inc.(NASDAQ:DSP) 是一間總部位於加州爾灣的美國廣告軟體公司,主要提供廣告需求方平台「Adelphic」,也是有在那斯達克上市的公司。

這間公司在我們去年 UCI Donald Bren School of Information & Computer Sciences Career Fair 有來參加,其實爾灣這裡附近的科技公司不算少,蠻多大型遊戲公司總部、汽車北美總部都在這,Amazon, SAP, Oracle 在這附近也都有辦公室,地理位置其實不錯。

第一次跟這間公司在 Career Fair Connected,後來二月 HR 主動 reach out 請我投履歷,結果隔了一個月被刷掉……後來四月多我又再去問他們是否還有職缺,結果 HR 說他們 Platform Team 還有缺一個 Intern,就馬上安排我跟 Platform Software Engineering Director 面試。主要有幾個 Team 有收 Engineer Intern,Platform, DevOps, Cloud, Runtime。面試內容簡單的 LeetCode 題目,大概 Dry Run 後就開始 Technical Deep Dive,因為這個公司的產品都是 Cloud Based,Team’s Tech Stacks 也是 Backend + Cloud (AWS, GCP) ,所以問題也都是 Microservices, Kubernetes, Docker 相關。

從面試到出結果大約不到一個禮拜,或許是他們最後一刻也急著找人,我的背景也符合他們要的 Backend + Cloud,所以出結果很快,也讓我可以快速地辦理後面的 CPT, SSN。而也是因為這個 offer 讓我可以馬上訂隔天的機票回台灣。

不太敢說

其實後來很多面試,也都不太想、也不敢跟別人說,即便再親近的人,說了很怕沒有結果讓人失望。所以總是自己收著,寧願報喜就好。

主要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總結遇到的問題與省思,從履歷到面試再到面試後的心態調整,我自己的經歷歸類成:

  1. Always Do Resume Build & Resume Match

如果過去沒有大廠經驗,履歷的 Build up 就相對更重要了,盡量用 Strong Verb 當作 Bullet Points 第一個起頭字,然後用數字量化工作經歷。至於學歷我覺得在美國除了頂尖的長春藤名校,這些 Top 30 上下的公立學校,其實差距不大,有時候 UC 這裡的地緣性可能更容易收到加州這裡的 Reach Out。

我自己後來有把履歷分一些種類,大概就是一般的 Software Engineer, Cloud, DevOps 這幾類,因為我主要想找這幾個類型的。以今年的狀況,收到面試就很幸運了,剩下的就是自己沒把握好而已。

2. Go To Career Fair

我一直都不相信 Career Fair 能給國際學生什麼幫助,畢竟很多公司當面就說無法 Sponsor,但這對國際學生來說卻是最好建立 Connection and Networking 的機會。除了練習英文、練習 pitch up 你個人品牌、以及廣加 LinkedIn,畢竟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需要用到,當需要用到的時候總是 Nice to have。

或許也是倖存者偏差,讓我有機會錄取的實習跟 Career Fair 有關聯,但對於現在的我再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去參與更多 Networking 的場合。主因也不在於找工作與實習,而是在於能有與更多人交流、建立關係、分享生活,確實是一個很棒的場合。

3. Force LeetCoding

過了這些面試,原本就是有在刷題但沒有到很多的我,更加知道找美國軟體工作必須完全熟知這些。我覺得依然很弔詭的是這些題目拿給 Senior 的人都不一定做得出來,且平時工作也根本不太會用到,但還是要考。也沒辦法,為了工作只能再強迫自己做。

4. Go through System Design & Technical Deep Dive

Technical Deep Dive 幾乎每個面試都會有,除了用履歷問,就是用他們平時熟知的技術去問與考你。Cloud, CI/CD, Microservices, Kubernetes, Load Balancing 這些幾乎都會問到考到,平時累積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多訂閱 LinkedIn 大咖、System Design New Letter,讀這些真的有趣多了。

5. Familiar with OOD & OOP

物件導向的東西也是趁面試回去看了再看,還有一些對照的多型、繼承等英語 term and description 都要熟悉一些。面試中輕則用問的,比較多一點可能要你 implement 一個 class。

6. Find fun things to Do

慶幸自己在南加州,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拿椅子去海邊呆坐,邊吃海南雞飯;覺得鬱悶,就能去 Newport Beach 衝浪;覺得很想用力,就把餘力花在健身中。人終究需要可以調節自己的娛樂,可以好好釋放自己的不快樂。

7. Mental Broken and Broken

最後也最重要的,給自己時間心裡崩塌。

我覺得對自己來說完全沒有說錯,我到後來確實是邊面試,邊讓自己的心裡崩塌。凌晨時,我就瘋狂看電影,讓自己沈浸在<周處除三害>那個瘋狂阮經天的心境、體驗自己在<富都青年>中吳慷仁為生活折磨、努力、終究逃不了一死的窒息感。找工作這過程對自己來說、甚至多數人來說,只要有一刻放鬆都會覺得愧疚、焦慮。

然而,唯有給自己心理崩潰、崩塌的時間,你才有更多時間去誠實面對自己,以及老實地將自己一步一步拾起來。

回頭到社群媒體,一味地比較或許能讓自己成長,但很多時間或許都在摧毀自己,我自己能做的就是選擇不去看他,倒不是去逃避,而是讓我花更多時間在我想面對的事情上,少了那些比較、社群的快樂感,讓我自己當時心裡更舒坦。回想起如何度過那些曾經被拒絕的時光,除了自己 Process 掉這些情緒,也很難再找到更好的方式了,Move On。

上個月在收到 offer 後,馬上訂了隔天回台灣的機票見見我想念的奶奶與家人們,從下飛機機場門打開的瞬間,潮濕的空氣又撲鼻而來,我知道這是熟悉的感覺。

下飛機第一件事就是去奶奶家找奶奶,至今仍然沒辦法忘記奶奶不斷說「為什麼回來?為什麼回來?」的悸動。離開奶奶家,忍住沒有流眼淚,但在機場與媽媽擁抱後還是馬上哭了。總覺得五月到回台灣的一切都像做夢,短短幾個禮拜,卻是自己一直希冀發生的事情。

也希望夏天能順利,12月畢業能順利找到工作,一切都好,也謝謝一直鼓勵我的人。不是什麼很大的成就,但也足以讓我感到快樂了。

Better late than never,我想我比別人都幸運太多,希望你們也是如此。

--

--

JasonHsieh 謝帛軒

LinkedIn: Jason Hsieh | Insta: jason__roy7dct | DCT on the journeys. UC Irvine right now outdooring